沈银忠围绕新冠肺炎患者的继发感染进行培训讲解,介绍了新冠肺炎继发感染患者的类型、危险因素、预后、继发感染的判断、用药等方面。
在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复旦上医两周年之际,今年的论坛在复旦上医召开,意义重大,彰显复旦上医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在报告中,吴凡介绍了上海在加快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建立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开放协同机制,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胡鸿毅作线上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作题为《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的报告。同时,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完善形成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新探索、教育改革新成果。复旦大学在上海市政府和唐仲英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全方位支撑上海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科群的发展,加快形成医理工文交叉协同、医教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上海中医药大学着力凝练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通过中医药主干课程改革试点,设立中医药服务性学习实践模块,体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理念。
时代之需新医科、医学教育新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当下与未来。各大医学院校立足专业优势,分别从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全科教育体系建设、中医药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各抒己见。在上医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传统学风影响下,抗战时代虽然学习条件简陋艰辛,同学们仍然认真刻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
凡上医有两套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仪器,都支援重医一套。上医学子也主动担当,积极投身国家健康事业发展。展览现场展出了上医向重医发去的贺信、调拨物资清单、西迁人员情况调查表、工作小结、附属医院建院基地示意图等一批珍贵历史史料,展现了上医前辈西迁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展览现场,几面照片墙和名单墙吸引众人驻足。
他们不仅成为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成为西部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步入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历史手稿、一本本经典著作,次第展开上医西迁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医的红色火种,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种下的。2020年是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在艰难岁月里,西迁前辈们艰苦创业,于贫瘠的土地上耕种出一批优秀的学术之花与科研之果。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派出497名,以及中山厦门医院14名共511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支援,上海的两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均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上万白衣天使守护国门与城市。
不论是驰援武汉前线还是坚守上海的复旦上医人都向党和国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此次展览将自本日开展持续到2021年5月10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铭记两度迁渝奋斗史,传承弘扬西迁精神,12月26日,溯江而上 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幕。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展览为复旦上医师生四史学习再添一份生动教材,不少师生员工积极报名志愿讲解,以实际行动讲好西迁故事,传播西迁精神。在抗战烽火中,为了保存高等医学教育的火种,上海医学院作出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上海,而另一大部分师生从上海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迁回上海。
歌乐山上水、电、煤、卫全无,生活十分艰辛。上医师生们抵达重庆后,便选择在离市区35公里的歌乐山重建校园。
抗战时期,重庆是战时的陪都,但大后方的条件同样艰苦异常。抗战迁渝、筹建重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历史上的两度西迁,是上医人教育救国、教育报国和教育强国的光辉篇章。展览通过抗战存薪:烽火弦歌 沪渝情缘西迁创校:高屋建瓴 擘画蓝图西迁人物谱:群贤毕至 共兴西部西迁精神:向西而歌 向古而生今日上医:传承使命 凝聚荣光五个单元,以翔实的图文,生动的实物和多媒体等展示方式,集中呈现了上医前辈的西迁故事,重温上医人的家国情怀和为人群服务的使命担当。成立于1994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坚持每年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抗战迁渝期间,虽然烽火连绵,但是学校始终弦歌不绝,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建校初期,重医开展教学、科研迫切需要的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切片等物品,很多都是由上医支援。
26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13省19个贫困县、29所医院,累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接诊上万人次,开展医疗培训近500余场,培训基层医护人员近千,为所到之地留下了带不走的队伍。国有号召,我有响应,西迁精神世代相传前辈们的西迁精神在今日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同时也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当代上医人援藏、援疆、援滇、援青,以及参与更多医疗扶贫工作的生动事迹。1939年,计苏华、聂崇铭、王士良三人组成了上医第一个学生党支部,由计苏华担任党支部书记。
现场还展出了一批西迁老专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统计罗列了老专家取得的一系列医学科研成果建校初期,重医开展教学、科研迫切需要的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切片等物品,很多都是由上医支援。
西迁时,上医党支部随学生一起迁往大后方,密切联系群众,与教师同学打成一片,将抗战进行到底。国有号召,我有响应,西迁精神世代相传前辈们的西迁精神在今日得到了传承与弘扬。此次展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共同主办。展览为复旦上医师生四史学习再添一份生动教材,不少师生员工积极报名志愿讲解,以实际行动讲好西迁故事,传播西迁精神。
在歌乐山建立起了集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于一体的大后方医事中心,这为建国初上医能汇聚16位一级教授,22位二级教授,开启华章鼎盛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书写了上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现场展出的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同时也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当代上医人援藏、援疆、援滇、援青,以及参与更多医疗扶贫工作的生动事迹。此次展览将自本日开展持续到2021年5月10日。
抗战迁渝期间,虽然烽火连绵,但是学校始终弦歌不绝,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上医师生们抵达重庆后,便选择在离市区35公里的歌乐山重建校园。歌乐山上水、电、煤、卫全无,生活十分艰辛。成立于1994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坚持每年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2020年是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铭记两度迁渝奋斗史,传承弘扬西迁精神,12月26日,溯江而上 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幕。战时的歌乐山,虽然条件无比艰苦,但对于学生学业的标准和要求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放松,甚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实行了更严格的淘汰制度。
在上医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传统学风影响下,抗战时代虽然学习条件简陋艰辛,同学们仍然认真刻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在抗战烽火中,为了保存高等医学教育的火种,上海医学院作出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上海,而另一大部分师生从上海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迁回上海。
时至今日,仍有数位耄耋之年的西迁人,辛勤耕耘在医疗卫生岗位上。颜福庆老院长领衔筹建,陈同生兼任重医首任书记兼院长,黄家驷副院长亲赴重庆确定校址,钱惪副院长带头响应号召,与左景鉴、石美森等400余名上医老前辈,毅然溯江而上,远植巴山渝水,开启了上医二度西迁、开拓兴学的历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